【Vision对话· 展商】耘瞳科技:AI视觉技术爆发背后的产业突围与战略思考
来源:机器视觉产业联盟
AI技术驱动机器视觉领域进入“火爆”新纪元,南京耘瞳科技以自主创新技术突破产业边界。这家扎根航空航天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全自主可控的DS-Inspector三维测量数据分析工业软件与DS-Vision 工业视觉AI训推一体平台,实现跨尺度检测微米级精准把控。

本届VisionChina展会上,其工业视觉大模型与多模态映射技术引发行业轰动,更以奇瑞汽车、东方锅炉等标杆案例验证技术普适价值。从军工领域的技术深耕到民用市场的战略延伸,这家南航系创业团队如何以“国产替代”使命重塑工业视觉格局?
VisionChina2025(上海)机器视觉展主办方机器视觉产业联盟的【Vision对话·展商】专题访谈中,有幸对话南京耘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桂东,揭开了技术爆发背后的产业逻辑与破局之道。

记者:请您用一个词描述当前AI技术对机器视觉领域的冲击和影响。
李桂东:“火爆”。这一市场热度源于技术成熟度的质变。过去在工业领域,技术未达实用门槛时,许多场景看似“恋爱甜蜜”,实际落地却“一地鸡毛”。而今,AI技术突破让场景落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供应链与技术迭代双向驱动,市场需求反哺技术升级。今年展会上,大量成熟产品与应用场景集中涌现,正是这一趋势的直观体现——用“火爆”形容毫不夸张。
记者: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贵司在机器视觉领域的核心优势?
李桂东:作为2018年成立的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耘瞳科技从诞生就带着”国产替代”的使命。我们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5年技术积淀,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自主可控体系:自主研发的DS-Inspector三维测量工业软件和DS-Vision AI训推一体平台,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长期垄断。特别在跨尺度检测领域,我们独创了”多模态数据空间高精度映射+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架构实现零件或大型部件从微米级到数十米级大型构件的全场景覆盖,检测精度可达0.02mm+0.01mm/m,满足大尺寸产品高精度高效率测量需求,AI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多个场景检测任务,且检测准确率高于98%。
记者:您如何看待国际市场机遇?
李桂东:出海是多数企业的战略方向,但我们此前专注航空航天与军工领域,国内市场已足够支撑发展。随着技术向民用领域延伸,我们正通过埃斯顿等合作伙伴逐步探索海外市场。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度持续提升,国际市场必然成为重要战场。
记者:在航空航天领域,贵司产品如何破解行业痛点?
李桂东:作为南航系创业团队,我们深度嵌入航空航天产业链,精准捕捉到”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制造特性。相较于汽车等标准化行业,航空制造的AI落地难点在于小样本学习技术突破。此次获奖的大尺寸测量系统与”DS-Vision”智能平台,正是针对该瓶颈研发的专用解决方案。目前该技术已在航空发动机制造环节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提升产线柔性的关键基础设施。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技术已延伸至汽车、能源领域——比如为奇瑞汽车打造的白车身间隙面差在线测量系统,将检测节拍提升至60JPH;为东方锅炉开发的三维扫描测量系统,实现锅炉部件虚拟装配误差预测,这些跨行业实践验证了技术的普适价值。
记者:本次VisionChina展会带来了哪些突破性产品?
李桂东:我们重点展示了”工业跨尺度实时高精度AI视觉检测装备”,这套系统包含三大核心技术突破:第一,多传感器融合的跨尺度数据采集技术,可同时处理从精密齿轮到大型机架的检测需求;第二,基于关键特征约束的多模态映射算法,将检测效率提升40%;第三,行业首个工业级视觉大模型,通过小样本学习实现新场景的72小时快速部署。在展会现场,这套系统引发了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企业的热烈反响,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市场契合度。
记者:在获评“机器视觉创新产品TOP10”领奖时您提到”惊喜”,能否解读这份荣誉的深层意义?
李桂东:作为首次参展的创业团队,能与联想、海克斯康等巨头同台获奖,确实超出预期。这既是对我们技术前瞻性的行业认证,更传递出市场对创新势力的期待信号。在AI视觉领域,技术领先性往往需要经历蛰伏期,但当产品真正触达产业痛点时,市场会给出直接反馈。这个奖项印证了我们的技术路线选择,也坚定了我们深耕垂直场景的决心。
记者:首次参展有哪些收获?
李桂东:三个维度超出预期:其一,精准定位的价值凸显,专业视觉技术展会的客户浓度远超综合展会;其二,技术交流密度空前,展台持续处于高负荷对接状态,催生多个场景化合作意向;其三,行业媒体曝光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了品牌跃迁的杠杆。这些收获再次验证了市场热度,也让我们更清晰看到技术落地的突破路径。